鄉村文化,期待滋養的沃土
文成新聞網訊入夜后,文成縣桂山鄉便民服務中心時常會亮起一盞燈。對潘曉盈來說,這盞燈是她的希望,也帶著她的困惑。
桂山地處文平泰蒼四縣交界,作為文成最偏遠的山鄉,從縣城出發到那里,要花兩小時。潘曉盈就是鄉里的文化員,她出于自愿被分配到山鄉,但這不代表她一定會長期留守在那里。相對于收入待遇,她更擔心失去展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從而消磨掉從高中培養至今的才藝。
潘曉盈的顧慮,說到底是“生存土壤”的問題。而能否有生存、發展的沃土,是我市鄉村文藝工作者普遍面臨的一道難題。
留守和離去的困惑
去年,在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讀完美聲專業后,潘曉盈沒有選擇留在省城,而是回老家報考鄉鎮文化員,這是她畢業前就考慮好的。
得益于文成在補齊鄉村文化隊伍建設短板上的努力,像她這樣的文化員,沒有簡單地按招考分數高低或用碰運氣的抓鬮方式來分配,而是綜合考慮個人才藝、鄉鎮需求等因素,決定誰更適合哪個崗位。因為桂山最缺聲樂方面的文藝干部,潘曉盈便去了那里。
對這個方案,她沒有異議。入職第一天,她在鄉里碰到縣文廣新局社文科負責人廖建江。廖建江告訴她,這些年來,因為沒有專職音樂老師,“從幼兒園到小學,這里的孩子從沒有上過音樂課!边@番話,讓潘曉盈下定決心留下來。
今年,文成推出了“藝路同行”活動,在鄉小學下午放學后,她欣然給孩子們上音樂課。鄉里一二年級總共27個孩子,音樂課上,她拋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讓孩子齊刷刷舉手,熱切期盼被她點到名字。
潘曉盈的本職是開展鄉村群眾文化活動,但在實際工作中,她還要負擔宣傳、駐村、民族宗教等各條線口,真正分配給文化的,只有三分之一時間。對目前的狀態,潘曉盈總體還算滿意,但她不是沒有考慮過離開。因為聲樂是她認定伴隨一生、難以舍棄的一部分,她需要練習,需要向別人展示,和別人交流。而最有可能離開的途徑,就是重新考試,成為音樂老師。而在成為文化員之前,教師曾經是她就業的第二選項!笆杖氩皇亲钪匾,我最擔心的,是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彼f。
離開和回歸的期待
在潘曉盈糾結于留守或離開的時候,出走文成16年的夏念武,決定回歸老家桂山。
他家祖傳三代從事木偶戲,從19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輩到福建、瑞安、平陽、泰順等地表演。2002年,他注冊成立溫州市更新木偶劇團,把常駐表演地放在市區。這些年,劇團表演的木偶戲成為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個月選送的《梁祝十八送》節目,在香港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成果獻禮系列大匯演”中獲銅獎。劇團在外面闖出了名聲,但夏念武一直想著回老家,在鄉親們面前表演。
直到前些年的正月,他帶著劇團回桂山,免費給鄉里表演浙南傳統戲《陳十四娘娘傳》。連演7天14場,每場三個半小時,整個鄉都有人趕來。全劇約200個角色,他一人最多同時在臺上分飾超過10個角色。每場演完,“感覺像挑著200斤擔走上3公里!钡诙,他還是帶著這戲回老家。鄉里人和他說:“木偶戲演過后,這一年村里很太平!蹦且豢,夏念武覺得值了。
去年出了正月,他就正式把劇團訓練場地搬回桂山的文化禮堂,一年超過一半時間留在老家排練演出。平時排練,劇團鑼鼓一敲、嗓門一開,很多村民循著聲,趕來禮堂看熱鬧。所有這些,讓夏念武覺得回來得正是時候。他現在的意愿,是要把鄉村文化搞活起來,基于這種愿望,他的10場演出有7場免費。
他告訴記者,這些年農村對文化需求十分旺盛,這讓他有能力挑起養活全團人的重擔。以前在市區演,劇團一年收入約30萬元,F在靠農村邀請演出,加上文成縣鼓勵引入民間文藝演出團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彌補鄉村文藝工作者和文化建設的短板,劇團的收入,因此增加一半。
演木偶戲是個吃青春飯的行當,夏念武想趁自己還能演,回鄉村為劇團開拓市場,也為老家添喜慶、保平安。
政府和民間的合力
桂山鄉努力點亮鄉村文化場所這盞燈,是文成強化鄉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縮影。
該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鐘建芬介紹。近年來,該縣致力從政策引領、財政保障、設施建設、活動開展到人員配備等方面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當地尤其注重破解鄉土人才短板和文化隊伍建設困境。在盡力保障收入待遇的同時,為他們爭取更大的才藝施展空間,讓他們安心留守鄉村。
為扭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規模小、人員少、業務能力弱,多數鄉鎮文化干部身兼數職、專干不專用的局面,該縣實行文化站長任免、文化員年終考核評定需經文化部門簽署意見等制度,強化文化部門對鄉鎮文化員的使用管理,遏制文化員的隨意轉崗。實施文化服務網格化工程,建立文化館員、文博館員、圖書館員和基層結對掛鉤機制。加快鄉土人才挖掘和培養,開展鎮村文化走親、文化禮堂匯演等區域文化聯動,為文藝工作者創造交流平臺和發展環境。
該縣還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注重培育多元文化服務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發揮民間文化機構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點亮鄉村文化場所這盞燈、提升鄉村公共服務,同樣也成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為補齊鄉村文化隊伍建設短板,我市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我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對人員專職化、服務專業化、使用合理化、團隊規范化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在鄉村文化供給方式改革上,我市注重開展民辦公助,吸納社會力量。制訂相關辦法和方案,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扶持民間文藝社團。對公共文化專項資金開展競爭性分配,以需求為導向,按優中選優、質量優先兼顧價格原則,開展群眾點單、政府買單的點單式文化服務。去年,市本級采購越劇、甌劇、京劇、綜藝歌舞等各類演出165場次。
來源溫州日報全媒體 記者 張睿 報道組 劉進希 鄭國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