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聞熱線:0577-67898890 廣告熱線:67810777 | 關于我們 | 舊版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成新聞網  ->  新聞  ->  國內國際  ->  書話漫談  -> 正文書話漫談

    周海嬰:平民視角 鏡匣人間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1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青年時期的周海嬰

      上海蘇州河畔(攝影) 1949年周海嬰

      1936年10月20日,魯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大公報》發表了他的遺囑,有一條便是留給獨子周海嬰的:“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备赣H的囑咐是壓力,也是鞭策,深藏著無盡的愛。長大后,周海嬰謹遵父親遺囑,“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成為無線電專家。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在無線電領域鉆研,周海嬰自幼喜歡攝影,10歲時開始拍照,14歲時正式學習攝影,從此沉浸在定格、結影、顯影的世界里,終生未放棄這一愛好。周海嬰一生拍攝了數萬張底片,這些珍貴影像展現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從家庭到社會、從個人到集體,應有盡有,更有歷次政治事件的場面和細節穿插其間。作為舊新社會的見證者、親歷者,周海嬰對社情民生異常敏感。他喜歡抓拍,用鏡頭定格所經歷的歷史瞬間;他不為獵奇,“只希望讓它們證明時事”;他不是專業攝影師,所做的事情,只是用影像告慰歷史。

      “雪痕鴻爪”“大地蹄痕”——這是母親許廣平在周海嬰的初學攝影簿上親筆題寫的內容。周海嬰一生謹遵母訓,低調謹慎,在近70年時間里從未發表過攝影作品。直到2008年,當過攝影記者的長子周令飛幫助父親整理底片籌辦攝影展,并結集出版畫冊,作為送給父親80歲生日的禮物。照片一經展出,便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備受好評。

      今年是周海嬰誕辰90周年,3月2日,“記憶星辰——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啟幕。展出周海嬰收藏、拍攝的攝影作品百余幅,集中展現了周海嬰的審美和情懷,以及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感受。展覽分為5個部分——“家族:愛的記憶”展示了周海嬰收藏的魯迅及家族照片;“上海:弄堂時光”展示了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上海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百態;“東北:紅色之旅”展示了1948年底周海嬰跟隨母親與一批民主人士從香港秘密北上,在東北解放區時所拍攝的照片;“北京:安居樂業”展示了1949年周海嬰跟隨母親許廣平定居北京后的攝影;“紹興:鄉音難忘”展示了周海嬰在魯迅先生的故鄉紹興祭祖探鄉時的紹興影像。

      讓人印象頗深的是,此次展覽的展陳空間設計以“溫暖記憶”為主題,主視覺形象借鑒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的書籍設計語言,文武線、烏絲欄等視覺元素結合展覽主題、融合現代手法進行設計,整體氣氛頗具書卷氣和時代感,仿佛一冊翻開的書,展現了周海嬰的影像人生。

      縱觀周海嬰的攝影,可以看到其作品的一大主題是底層普通人的生活百態。他的鏡頭總是直面受壓迫的底層人。他拍攝的《難民》系列,原汁原味反映了底層人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作品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此外,社情民生、婚喪習俗、勞作方式等,均有涉獵。在不經意之間,他留住了一個個永遠鮮活、充滿生命力的瞬間。作品《熟食小販》《修鞋匠》《南貨擔子》就是這樣產生的。

      為何特別留意難民、戰患、市井風貌?周海嬰曾說:“主要是受父親的影響,當年他對底層人民的關愛,特別是替受傷的黃包車夫包扎傷口等情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這種潛意識中的教育對我影響極為深廣,可以說是父親教我怎樣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視角去關注社會和關愛大眾!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周海嬰的攝影,有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深層次的東西。對于了解魯迅同時代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睌z影評論家劉鐵生說。

      1948年底,周海嬰跟隨母親和郭沫若、李濟深、沈鈞儒等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從香港秘密北上,前往東北解放區。當時民主人士北上對外嚴格保密,沒有攝影記者跟隨。不到20歲的周海嬰憑著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銳,將鏡頭不失時機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國賢達,留下了他們生活的瞬間。這一組獨一無二的照片成為見證歷史的“孤本”。

      1949年起,周海嬰與母親許廣平定居北京,學業之余,他的目光對準了五十年代北京街頭巷尾的社情民生,也包括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大量照片。與馬新云結為夫妻后,長子周令飛、次子周亦斐相繼出生,周海嬰喜歡為孩子們拍照,文學前輩巴金、丁玲、蕭軍等也出現在他的鏡頭里。這部分攝影作品引起了專家和攝影愛好者的濃厚興趣。

      在今天看來,周海嬰的攝影作品似乎沒有太多技巧,但他鏡頭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瞬間卻透著敏感與活力。他常常在有意無意間拍攝照片。周令飛回憶說:“父親反對擺拍,要求真東西,他不喜歡為了拍照而去拍照。他不拍坐在那里等待擺拍的人,而是等人動起來以后再拍,他喜歡這種感覺!边@種在抓拍技術和瞬間捕捉對象臨界精神的能力,在那個時代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這樣的影像意識。因此,周海嬰被攝影界評價為“無可爭議的四五十年代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師”“中國現代主義攝影的早期開拓者”。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看來,最受啟發的是周海嬰獨有的攝影方式:既非記者,為圖宣傳效果出奇而大量擺拍或進行后期加工,也不把自己看作什么藝術家,為抒發個人情懷刻意講求構圖或光影效果。周海嬰完全抱著一副閑心,在有意無意之間拍攝照片,拍的時候,不為名為利,只圖自個兒高興,對于構圖和用光,是按照一般理解做的,拍完后也沒太當回事。但日久天長,這些照片組成了一番非同尋常的景觀。在攝影中,周海嬰找到的是自己的志趣,如今卻無意間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間、記憶的星辰。

      如果說,好照片有3個標準:第一是社會性,第二是詩性,第三是情感力量。那么,這些標準無疑在周海嬰的影像中再次得到印證!斑@些過往的圖像、生活的印痕、攝影者生命與心靈的記錄,將補充文字書寫的歷史,鐫刻記載在中國現代史上,為中國攝影史增添濃濃的一筆,為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增加更多的寶貴財富,成為永恒的記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記者李亦奕)

    N 編輯:張梭梭責任編輯:張梭梭
    點擊排行

    關于我們 | 廣告合作 | 聯系我們 全站導航

    •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