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路上看變化 | 稻菇輪作生態循環 “肥”了田地富了村民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劉超凡 沈強強)近年來,文成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不斷引進新品種,發展大球蓋菇種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本期的《共富路上看變化》系列報道,我們一起來看看稻菇輪作生態循環如何讓當地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在二源鎮的湖田村,十座大棚里的大球蓋菇長勢喜人,農戶們正忙著采摘,供應市場。大球蓋菇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受到不少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走俏。
“像我手上這一種類型,它是屬于矮胖型的,你看過去就有蘑菇的形狀,特別好看。而且這種類型都是比較好的品質,我們在市場上稱為A級,價格也是賣最高的!蔽某煽h盛豐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清一邊工作一邊介紹道。
二源鎮海拔高度600多米,氣候、溫度適宜種植大球蓋菇。為了栽培出優質的大球蓋菇,負責人王文清花了不少心思。

王文清表示,采用層架式栽培,可以實現高產量、精品栽培,這樣子他們可以把控菇的質量,還有出菇的時間。
除了大棚種植,王文清還通過稻菇輪作的方式將大球蓋菇種進了“冬閑田”。在百丈漈鎮鎮頭村的這片12.8萬平方米的農田,原本種植晚稻,晚稻收割后的11月至第二年3月是農田閑置期。王文清則種起了大球蓋菇。據了解,大球蓋菇在秸稈轉化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降解作物秸稈能力強,菌渣還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直接還田。

王文清告訴記者,他們栽培的原料都是有機物,在栽培大球蓋菇以后還會進行還田。如此一來,在春天種植水稻的時候,土壤里有機肥含量就比較高,化肥的使用量就可以減少40%到50%左右。同時,水稻的米粒更加大,口感也更加好,畝產量也比沒有種過大球蓋菇的稻田的產量要高。
稻菇輪作,不但解決了季節性拋荒,也盤活了農閑勞動力。村民王利娟除了有土地流轉的租金,農閑時間也多份了收入。

湖田村村民王利娟說:“我以前就是在家帶小孩,也沒什么事情做,F在種大球蓋菇,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這也蠻好的,而且對我來說也方便!
據悉,刨除菌種、發酵料、人工等成本投入,大球蓋菇畝產量3000到4000斤,水稻畝產量800到1000斤,將有效提高農戶收入。
王文清表示,他也希望能在農村作出一番事業,為村民們增加一些經濟收入,從而讓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編輯:劉超超 責編:趙海鎮 監制:陳葉靜 總監制:黃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