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路上看變化 |鄉村博物館里的“共富密碼”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趙鵬鵬 季志遠 朱偉)鄉村博物館是傳承文化、留住鄉愁和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我縣堅持以民為本、創新實干,積極探索創新文博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位于西坑畬族鎮鰲里村的周定烈士紀念館,館內收集整理大量革命斗爭史料、可歌可泣歷史事跡和特色地域文化資源,生動展現了周定烈士為救國捐軀的革命事跡。
周定烈士紀念館負責人周澤波表示,通過傳遞紅色文化,不僅能讓村民特別是年輕人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文成的革命史,實現精神共富,還能通過紅色教育發展紅色經濟,孕育一些新業態,帶動村莊發展。

鰲里村內保留周定故居、南屏小學、紅軍古道等革命遺址,2020年被列入縣初心之旅重點項目,投資近5000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鰲里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同時也輻射帶動了鰲里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口袋”“腦袋”一起富。
“紀念館建好后,環境更好了,我們農產品也可以賣出去了!宾椑锎宕迕駞钦跽f道。
有別于城市公共博物館之歷史文化積淀厚重,鄉村博物館更多著眼于留住鄉愁、激發共情。注重歷史打撈,善用老物件說話,緊扣“鄉土味”,以舊時光溫暖人心,通過對俚俗文化發掘、鄉村精神提煉和重塑等,講好鄉村故事,激蕩人心力量。

浙南民俗博物館坐落于銅鈴山鎮下垟村,全館展示了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共有展品5000多件。進入博物館猶如進入了歷史的深港,民俗文化真實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更是一處學習、體驗、感受民俗傳統文化的絕佳場所。
浙南民俗博物館館長劉碎釗表示,浙南民俗博物館通過展示大量的民俗和老古董,讓回鄉年輕人學習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激起大家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自開館以來,吸引了大批本地及各地游客前來參觀,既為文成百姓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源動力,也成為我縣人文展示傳播的重要窗口,對保護、傳承、發展文成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據劉碎釗介紹,截至目前,他們接納了5萬多游客,游客們在參觀完以后,無一不對大山深處的這個博物館感慨萬千。

“隨著村莊整體環境的大提升,博物館不僅吸引了大批游客,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毕聢敶宕逦瘯魅螐埣引堈f道。
近年來,文成緊扣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低碳發展等關鍵,依托老建筑打造各種名人故居、紀念館、非遺館等,構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態、生產、生活“美好共同體”,勾畫了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共富新畫卷。

縣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林增金表示,鄉村博物館建設是今年的省市民生實事項目,對標省鄉村博物館標準,文成今年將對4家文化展館進行建設。下一步,縣文廣旅體局還將出臺鄉村博物館扶持補助政策,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博物館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一鎮一館、一鎮多館,更好地梳理展示文成鄉土文化,為文成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山區樣板注入新動能。
編輯:劉超超 責編:趙海鎮 監制:陳葉靜 總監制:黃金杰